历史

12(1/2)

    在那个年月,象我这等出身的,想不挨斗难,想挨斗,太简单了,于是,三

    个多月后,我又一次遭遇到更严历的批斗。

    在当时,我们那个村的教室里,冬天都要生炉子取暖。那炉子并不是铁制的,

    而是用砖砌成的。就是在教室的过道中间,用砖砌了一个大大的方方的有一米高

    的家伙,中间有炉洞,长长的烟筒先是向上,然后再拐成一个直角,由教室的窗

    户伸出去。炉子烧的是煤球,煤球也是学生们自制的,是用煤沫渗和了胶泥搓成

    又晒干了的。

    为了节约,放学后,炉子也就灭了。由于煤球点燃时会有大量的浓烟,上课

    后再生火是来不及的,必须要在上课前至少一个小时前就来升火,好让煤烟燃尽

    而变成通红的火苗。这生火的事,就理所当然地落在了我们班上五个四类出身的

    同学身上。

    这天,轮到我和仝玉兰一起生炉火。早早的天不亮,我便从热被窝里起来,

    从自家柴堆里抱了一小捆的劈柴打成捆到学校去。

    冰凉清冷的大街上,几辆利用农闲外出拉脚的生产队大马车,也早起向村外

    赶路,与我相向而过。我便注意到其中一辆马车旁边,一匹跟着溜玩的枣红色的

    非常俊美的小马驹。那马驹并没有笼头,当然更没有上套,应该还只有几个月大。

    和当地的马种不同的是,这小马驹的腰身并不太长,但腿特别长,头也特别高,

    是我最喜爱的那种。它强烈地吸引了我,便丢了魂似的跟着那马车,边跑着边逗

    弄它。那英俊的儿马蛋子也蹦着跳着,忽前忽后地奔跑,似乎十分的兴奋。我追

    逐着它,一直追出村口,恋恋不舍地目送它远去,这才重新返回往学校走。

    到了学校,仝玉兰已经将从自家带来的棒子骨头(玉米芯)点燃放到炉子洞

    中,她一边怪我来晚了,一边要我动手帮忙。我不耐烦地将几个又粗又大的劈柴

    放入炉洞,却将她已经点燃的火压灭了。她急的要哭,我却不愿意理她,拿出随

    身带来的一把我最最喜爱的皮鞭玩起来。

    这鞭子,是我精心淘换制作而成。鞭杆是由一截纤细的毛竹竹梢制成,半米

    多长,手指般粗细,竹节密而突出,浑圆、笔直、坚韧而富弹性。鞭绳是少见的

    五股牛皮条拧成,一米多长,较一般赶马车的三股鞭绳略粗,却更加柔软,后小

    半细下去,形成单股的细长的鞭梢。我用力地甩着鞭子,发出象鞭炮一般「啪啪」

    的脆响,在寂寥的冬日清晨,在空旷的教室里,这鞭声愈加的响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