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
4(1/2)

    右边那条路有些上坡,估计是通往另一个入口的出路了。左边这条是下坡路,应

    该是通往更深处的矿洞了。”我看了看两条路,觉得强子的判断是正确,。便和

    强子沿着左边的通道向下前进。走着走着,沿途的岔路也越来越多起来。不过其

    中相当多的岔路并不深,往往都是通往某个矿点的通路。强子一路标记。而我也

    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路绘制起了我们行进的路线。画着画着,我发现我和

    强子似乎正沿着一条螺旋形路线向下方的矿坑深处延伸。而且坑道内岩石裸露部

    分的周围还分布这许多椭圆形的石坑。

    强子对于凤凰山矿洞螺旋形向下的分布方式颇为诧异。他解释说,这种形制

    的古代矿道在我国似乎颇为少见。而那些椭圆形的石坑他倒认为十分常见了。

    ”这些石坑是烧爆采掘法留下的痕迹了!”强子进一步解释道:”古代和现

    在不一样了,没有合金类的金属工具更不要说钻头这些了,光靠铁质甚至是青铜

    工具很难把矿石从从这些岩石上剥下来的。所以很多时候会采用热胀冷缩的原理

    来采集矿石。先用火烧这些岩石,然后把冷水泼上去,让岩石快速冷却。造成岩

    石龟裂之后,再用工具剥离矿石。你看上面的那个方形的洞口,应该就是为了排

    放燃烧后的浓烟而特别开凿的烟道了。””原来如此,当初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

    的宝瓶口还有汉尼拔通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也都使用过这个方法了!古代人真是

    聪明啊……”听了强子的讲解,我一边望了望位于坑道上方的那个两尺左右见方

    的长方形烟道进口赞叹着。同时也不禁对古代劳动者的智慧产生了由衷的敬佩。

    我因此连忙又拿出相机,将这些古代劳动者遗留下的工作痕迹也都拍摄了下

    来。拍完了,我拿出矿泉水和强子坐下休息,商量着是否还要继续前进的问题。

    ”我们走了有快一公里了吧?”我拿着笔记本,估算着我们在坑道内前进的

    距离。

    ”差不多,不过从深度来看,这里到我们进入的入口的垂直高度可能只有十

    多米了.”强子一边喝水,一边随意的四处观察着周围的坑道。

    ”照片也拍了几十张了,选个几张有代表性的做专栏照片应该差不多了。怎

    么样,咱们还要不要继续向下?”我询问着强子。在这里,他比我懂行。所以我

    决定以他的意见作为接下来行动的主要参考了。

    强子摊了摊手。”我们下来无非是给你的杂志专栏拍照片的,如果你觉得现

    在照片